化石是指埋藏在岩層中的古生物遺骸,我們能透過化石得知古生物的形態,了解牠們與現存生物的分別。在香港想看化石,原來不需到博物館看館藏,泥灘上已有會動的化石!牠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,穿梭於泥灘的「活化石」——馬蹄蟹。
在香港能找到兩種馬蹄蟹,包括圓尾鱟 (粵音「後」)(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)和中國鱟 (Tachypleus tridentatus)。馬蹄蟹被稱為「活化石」,是因為牠們在地球已生存了超過四億年,但形態上沒有太大變化,仍保持原始狀態。牠們因頭胸部的形狀像馬蹄鐵而得名,名字中雖帶有「蟹」字,但和蟹類並沒有關係,反而是蜘蛛和蝎子的親屬。他們生活於泥灘和海中,能透過鰓從空氣和水中吸取氧氣。背上堅硬的外殼是牠們對抗捕食者的最佳防衛,但有得必有失,外殼亦成為牠們生長的阻礙,因此當外殼太小時,牠們便會使出一記「金蟬脫殼」,透過把舊殼褪去來成長。牠們有一條幼而細長的尾劍,當身體不慎反轉,「四腳朝天」時,能利用長尾回復背上腹下的姿勢。牠們尾劍的截面形狀是分辨香港兩種馬蹄蟹的方法之一,圓尾鱟的尾部截面為圓形,而中國鱟的則為三角形。
提出「物競天擇」理論的達爾文曾說:「存活下來的物種不是最強壯的,也不是最聰明的,而是最能適應變化的」。物種在時間的洪流下不斷演化,趕不及適應變化的則會絕種,馬蹄蟹可謂這場生存遊戲的「大贏家」。諷刺的是,儘管馬蹄蟹經得起時間的考驗,全球包括香港的種群卻因各種威脅導致數量大減。例如過度的海岸發展會破壞牠們的棲息地和育幼場所,而牠們在泥灘活動時亦有機會誤墮「鬼網」的陷阱,這些遭廢棄或遺失而成為海洋垃圾的漁具會纏住馬蹄蟹,導致牠們受傷和失去活動能力,甚至死亡。
馬蹄蟹的處境可謂四面楚歌,目前中國鱟已經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(IUCN)《瀕危物種紅色名錄》列為瀕危。若我們不希望馬蹄蟹滅絕,變成真正的化石,我們便要好好保護環境。我們都可以投身保育馬蹄蟹的行列,例如可以對一些出售馬蹄蟹的海鮮酒家說「不」,拒絕購買和食用馬蹄蟹。在漫遊泥灘時,亦可以留意牠們在沙泥表面留下的移動痕跡,避免不小心踐踏到牠們。